风吹稻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(2006)

风吹稻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(2006)
风吹稻浪 The Wind That Shakes The Barley  (2006)

剧情简介:
20世纪二十年代,英国和爱尔兰之间的矛盾不断加深,最终爆发爱尔兰独立战争。原本拥有光明前途的医科大学生达米安(Cillian Murphy 饰)得知战争爆发,毅然投笔从戎。他回到家乡,与弟弟泰迪(Padraic Delaney 饰)、好友丹(Liam Cunningham 饰)一起加入了爱尔兰共和军。这群青年凭借满腔热血以及出色的战术,一次次挫败受雇于英国政府的“黑与棕”民兵部队。他们的反抗迫使英军同意签订条约,然而,这也成为昔日战友分道扬镳的岔路口……
精彩影评:
  今天下午的课,老师讲《风吹稻浪》。
  说实话,我之前看过,浑没看出好来。
  以为只是政治立场贴合了这几年欧洲电影节的风气,所以拿獎。
  老师说:“我们电影学院眼下的风气,学生们喜欢一些电影语言不标准的电影,
  这种神叨电影,比如《天使爱米丽》,比如《罗拉快跑》,比如《通天塔》。
  或者一些排场电影,铺张电影,比如《美国往事》。
  而这种语言标准的电影,则觉得太平庸了吧?缺乏才气。
  是因为读不出这种电影的好来。”
  说得我十分惭愧!
  因为我确实满喜欢他说的那些神叨叨电影来着。
  这是个人气质的问题。
  比如我甚是喜欢《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》等等神叨叨电影,
  比起《红楼梦》毫无疑问更喜欢《金瓶梅》,就很说明问题。
  
  老师今天分析了《风吹稻浪》一个镜头段落,分析人家“标准”在哪里,
  精确在哪里,有效率在哪里。
  并且让我们感受到顶级电影的那种平衡感,
  冗余部分的高超,以及冗余部分并不破坏叙事的平衡,
  以及留出的气口,让观众抒情的时候,如何继续推进剧情。
  什么叫分寸,什么是“操之过急”,什么又是“若无其事”。
  这种纯粹感觉的东西,落实在镜头和剪辑里,半秒钟都是差距。
  只有这么好的老师,才可以讲到这种境界。
  
  实在是非常牛逼。
  而且,非常简单。
  真正的顶级电影就是这样,如同一切艺术一般,只是恰好,只是本然,只是返璞归真。
  
  之后看了一段肯 罗奇的访谈花絮。
  我很喜欢和老师一起看花絮。
  因为看花絮不同于看电影,比较像大家一起话家常,气氛放松而亲和。
  一个花白胡子的法国人,面对肯 罗奇,坦言自己是他的电影学生,
  说喜欢他的电影,他的人生,他的智慧,他的痛苦。
  这种坦率的表达自己的喜欢的方式,也是我做访问的方式。
  我心里想:“法国大胡子,原来你也是上来就捧一通臭脚啊!”
  肯 罗奇是一个害羞的人,头发花白,面容纯净,戴眼镜,
  特别像一个在大学里闭塞了一生好好教书的大学教授,
  平时喜欢在秋夜里散步,看看学校里开的花那种。
  屏幕上一部一部的放他若干年的电影片段,最早一部从71年开始。
  我们的老师随口说:“那一年,我刚出生。”
  
  这时,年老的害羞的肯 罗奇面对自己的多年前的旧作,
  说了一句很棒的话,他说:“我的一生像一束光,在你们眼前划过。”
  还有,放到第三部作品《折翼母亲》,
  他突然无法说下去,他哽咽了。
  全然不是作态,能感觉到,他因为自己情感的外露而有些羞愧,
  他自己都不知道这个片段还能引起自己这样剧烈的情绪波动,
  他竭力控制自己却无法立刻奏效。
  他擦了擦眼睛,讲这部电影最初的成因:
  一个被强暴的母亲,因为暴力的阴影有了暴力的倾向,所以社会工作人员裁定她没有资格做一个母亲。
  她越是痛苦,就越是忍不住施以暴力,形成恶性的循环。
  社会工作人员来帮助她生产,但是目的是立刻带走她的孩子。
  屏幕上那个母亲,疯狂的喊着“NO!我不要生!我要它继续留在我的肚子里!”
  她还不知道自己以及孩子即将到来的命运。
  
  肯罗奇说了很多话,我只听了前半部分,
  有几句我很喜欢,比如关于悲剧和喜剧,他说:
  “有幸福结局的就是喜剧,有悲伤结局的是悲剧。
  在我看来,在结束之前,悲剧能让人发笑,喜剧也能让人哭泣。”
  他说,自己每次拍电影,都问自己两个问题:
  “第一个问题,是问自己:我为什么要拍这部电影?
  第二个问题是,如何建构一个故事?
  第二个问题的答案要回答第一个问题。”
  
  我们的老师一直利用自己上课的有限时间,不遗余力的跟我们看这种电影,
  告诉我们当下世界范围内最牛的电影人在做什么,是什么样的思路。
  他竭力告诉我们,不要只看自己的肚脐眼,写纯个人史的电影剧本。
  虽然我们是编剧,但是编剧写剧本的时候,完全就是导演。
  他极力想让我们知道,眼下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,是迅速丧失了对社会的切入能力,
  对观众现在关心的问题一言不发。
  电影观众对中国电影的冷漠,其实是因为电影人对观众的冷漠。
  并且,他一再告诉我们,不要用“体制”做自己的赦免权。
  并且强调,一直强调,也不要以为类型电影都是泯灭个性的作品,
  因为,没有人可以混淆希区柯克和比利 怀德的作品。
  他们都具备强大的个性,并且非常精确,充满神秘。
  
  每到周二的下午,都会有一种幸福感,
  这种幸福往往跟随着某种痛苦:
  那是你所渴欲的知识充分满足之后,有种饱溢的痛苦,
  简单的说,就是吃撑了,但还是忍不住吃下去。
  我深信这些东西会对我的人生起到某种重要的影响:
  虽然,当然,这些影响如今还看不到。

猜你 喜欢